Back
Featured image of post 巴赫寫給第二任妻子的情書:《安娜瑪格達蕾娜筆記本》

巴赫寫給第二任妻子的情書:《安娜瑪格達蕾娜筆記本》

這首世界名曲竟然不是巴赫寫的?

      

如果你學過鋼琴,你一定彈過那首旋律優美的 G 大調小步舞曲。

很多人一直都以為它是巴赫的作品,但其實這是一個持續了將近 250 年的錯誤——這首小步舞曲根本不是巴赫寫的!而這一切,都要從巴赫送給他妻子的一本筆記本說起。

音樂之父的雙重身份

巴赫(1685-1750)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,為鍵盤樂器、管風琴、合唱、管弦樂等各種形式寫下了上千部作品。他擅長運用對位、和聲技巧,讓每個旋律線條都像精密的建築——理性又充滿感性。

諷刺的是,這麼偉大的作曲家,在當代其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。過世之後,他的作品甚至被遺忘了近百年!直到浪漫樂派時期,孟德爾頌重新挖掘出他的作品並發揚光大,世人才驚覺——原來音樂可以這樣寫!後來他被尊稱為「音樂之父」。

不過這個稱號還有另一個原因——他真的很會生小孩。

巴赫與第一任妻子的小孩們
巴赫與第一任妻子的小孩們

巴赫有兩位妻子(當然不是同時啦)。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堂姐瑪莉亞‧芭芭拉(Maria Barbara),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,只有四位活到成年。在十八世紀那樣的醫療條件之下,嬰兒的存活率大約只有 50%。

慶幸的是,存活下來的孩子中,有兩位後來成為傑出的音樂家:W. F. Bach(威廉‧弗里德曼‧巴赫)與 C. P. E. Bach(卡爾‧菲利普‧艾曼紐‧巴赫)(C. P. E. Bach 真的很有名~!)

1720 年,當巴赫某一次出遠門回來時,卻發現妻子芭芭拉已經過世並下葬了,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。

巴赫與第二任妻子的小孩們
巴赫與第二任妻子的小孩們

一年多後的 1721 年,巴赫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——安娜‧瑪格達蕾娜(Anna Magdalena),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本筆記本的主人。

這位安娜小姐也是出自音樂世家,是一位女高音聲樂家,比巴赫小 16 歲。他們一共生了十三個孩子,六個活到成年,其中有名的有約翰‧克里斯多福‧弗里德里希‧巴赫,還有約翰‧克里斯蒂安‧巴赫,後者後來成為「倫敦的巴赫」,在歐洲享有盛名。

所以算一算,兩段婚姻總共 20 個孩子。人稱「音樂之父」,除了他對音樂的貢獻外,光是養家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了。

兩本精心準備的禮物

今天的主角,就是巴赫送給安娜的音樂筆記本。其實巴赫一共送了兩本筆記本給安娜,分別是 1722 年和 1725 年的版本(像不像精品手提包?)

左:1722 年的筆記本 | 右:1725 年的筆記本
左:1722 年的筆記本 | 右:1725 年的筆記本

1722 年的筆記本在他們結婚後不久贈送,收錄了五首大鍵琴組曲,跟後來被稱為「法國組曲」的樂曲有很多相同的地方。

1725 年的筆記本更有意思了!這本比較大、裝飾也更精美,看起來就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。而且裡面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元!不只收錄巴赫的作品,還包含了其他作曲家的音樂,像是他的兒子們、法國作曲家庫普蘭(François Couperin,1668-1733)、管風琴家貝姆(Georg Böhm,1661-1733),還有作曲家佩措爾德(Christian Petzold,1677-1733)的作品。請記住這個名字,等一下會再提到他!

1725 年筆記本中的一頁
1725 年筆記本中的一頁

1725 年筆記本中的內容,大部分是由安娜親手抄寫的。雖然巴赫確實「贈送」了這本筆記本給安娜,但她並不是一位被動的學習者,而是主動參與抄寫、整理音樂的人。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巴赫——不是那個嚴肅的對位法大師,而是一位鼓勵妻子參與音樂創作的夥伴。

《巴哈初步》其實是一本精選集

如果你有彈過《巴哈初步》,你可能會想:「這首不就是裡面的第 3 首跟第 10 首嗎?所以《巴哈初步》就是安娜筆記本嗎?」

其實不是的!這裡要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:先是有了安娜筆記本(1725 年),後來 19 世紀的出版商才從中選出一些簡單、適合初學者的樂曲,集結成《The First Lessons》這本樂譜,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《巴哈初步》鋼琴曲集。但兩本並不完全一樣。

所以《巴哈初步》可以說是安娜筆記本的「精選集」,但不是全部內容。

持續 250 年的烏龍

還記得文章開頭提到的那首 G 大調小步舞曲嗎?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佩措爾德(Christian Petzold),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那位。他跟巴赫是同時代的作曲家,曾在宮廷擔任管風琴師。

這首曲子因為被收錄在安娜筆記本中,所以長期被誤認為是巴赫的作品。直到 1970 年代,學者們透過仔細研究手稿、比對風格,才終於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是佩措爾德。

有趣的是,在真相揭曉的五年前,美國流行樂團 The Toys 甚至把它改編成流行歌曲〈A Lover’s Concerto〉(《愛人的協奏曲》,YouTube 連結),成為一首熱門金曲——當時他們還以為自己在致敬巴赫呢!

除了這首 G 大調小步舞曲以外,還有另外一首 G 小調小步舞曲也是佩措爾德寫的,這兩首可以說是姊妹作。

那問題來了!既然不是巴赫寫的,為什麼這些曲子會出現在筆記本裡呢?答案其實很簡單:在 18 世紀,音樂家之間互相分享作品、抄寫彼此的樂譜是常有的事。巴赫會選擇把佩措爾德的這兩首小步舞曲收錄在給妻子的筆記本中,正說明了他很欣賞這些作品的教學價值——不僅旋律優美、技巧難度適中、結構清晰,非常適合作為學習鍵盤樂器的教材。

所以如果你想開始接觸巴赫的作品,不妨從《安娜筆記本》(或《The First Lessons》、《巴哈初步》),或是這兩首小步舞曲來練習吧!

番外篇:抽菸都能想到地獄的巴赫

對了,這本筆記本裡還收錄了一首有趣的「歌曲」——沒錯,是有歌詞的喔!

這首〈菸斗詠嘆調〉(BWV 515),完整標題是〈一位抽菸者的啟發性思考〉。歌詞藉由抽菸斗這件日常小事,思考人生與死亡的哲理:人就像菸斗一樣,都是泥土做的,終將化為塵土。歌詞還幽默地描述,當被菸斗的灰燼燙到手指時就會想——如果這小灰燼都這麼痛,那地獄之火該有多可怕啊!

一位抽菸者的啟發性思考,BWV 515
一位抽菸者的啟發性思考,BWV 515

巴赫連抽個菸都能想到死亡和地獄?不愧是虔誠的路德教派信徒。這首歌雖然充滿了路德教派的道德勸誡,但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呈現,讓我們看到巴赫的生活也是充滿了幽默感。

結語

今天深入探討了巴赫的《安娜筆記本》這部作品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!

以後如果你再聽到那首 G 大調小步舞曲的時候,可以很明確地告訴朋友:這首曲子其實不是巴赫寫的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