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一個學生問我,如果接下來的人生,我必須在一個荒島上度過,並且只可以帶一張專輯(一個古典作品)到那邊聽,我會選擇帶哪個作曲家的哪部作品?
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我覺得非常有趣:
- 第一,為何我到荒島上還可以聽音樂?
- 第二,為何我可以帶音樂,卻只能帶一首? XD
但這都不重要,當下好多個選項在腦中閃過,一時之間還不知道該怎麼選,因為接下來人生這麼長,如果選擇的音樂作品只有一首那可太虧了,應該要選好幾首曲子組成的作品,才可以聽比較久。
我記得當時我好像是說舒曼的《大衛同盟舞曲,作品 6》,我知道這個答案可能聽起來很冷門,但是那陣子我真的愛上那部作品,而且它也是部鋼琴組曲,整套作品共有 18 首。我記得當下學生的反應好像很困惑,不知道為何我會選這首。
之後這個問題時不時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,每當我愛上某一部作品的時候,我都會更改我的答案。
像我後來曾想到我可以選柴可夫斯基的《四季》,在這個作品,柴可夫斯基用 12 首曲子來描繪一年之中的 12 個月。從他所寫的音樂當中,的確可以感受到四季的變化,這樣每個月我可以聽到屬於那個月份的曲子,總共有 12 首可以輪著聽,比較不會無聊。
後來又覺得蕭邦的《24 首練習曲》應該還是最值得的選擇吧!聆聽高難度技巧的音樂應該可以讓我在荒島上的日子不會太無聊。
但是偷偷小爆料一下,之前有陣子我花比較多時間投入蕭邦練習曲的時候,Wiwi 有一次就走過來問我「可不可以先不要彈」,因為我一直彈會讓他想起學生時期的時候,在琴房聽到隔壁間的同學為了準備期末考在練琴的感覺,讓他覺得心情有點緊繃。(看來下次要帶耳機彈了)
最後是我目前的答案,我覺得最耐聽,且好久都沒有再換過的選擇是巴赫的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,巴赫的作品真的百聽不厭,特別在我覺得心靈需要被淨空的時候,我就會播放巴赫的平均律。
24 個大小調各有耐人尋味之處,而且每一首還包含了前奏曲與賦格,整部作品又更長了呢!我最喜歡聆聽的版本,莫過於近代詮釋巴赫作品最為有名的 András Schiff 所彈的,每次聆聽時都覺得有不同感受,且好像被療癒了!
那麼你呢?你找尋到了最想帶去荒島的音樂了嗎(說得好像一定會去荒島定居一樣)?歡迎跟我分享!